一番慷慨陳詞激動人心,也讓人們回憶起那個特殊的年代。
說起計劃經(jīng)濟,最能體現(xiàn)時代特征的就是當時發(fā)行的各種票證。為了保障供需平衡,國家對城鄉(xiāng)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,實行計劃供應,按人口定量發(fā)行專用購買憑證。
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深切體會到什么叫票證的重要性,而各地的購銷站、代購代銷站就是當時老百姓們的“購物天堂”。
1953年,我國開始實行商品票證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國有2000多個市、縣都分別發(fā)放和使用過各種票證,一些較大的廠礦和學校也曾自行印發(fā)過緊俏商品的各種票證。
中國票證范圍之廣、地域之寬、品種之全、時間之長、數(shù)量之大,都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。這些商品票證通常分為“吃、穿、用”三大類。
吃
糧票被稱為“中國計劃經(jīng)濟第一票”,大致可分為全國糧票、地方糧票、軍用糧票和劃撥糧票等數(shù)種。
那時,省級地方糧票只能在省內(nèi)流通,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全國通用。如果有人要出差,還必須要持單位證明去糧食部門換取一定數(shù)額的全國糧票。
就算是乘坐火車、輪船,在車船中吃飯時,也要有專門的糧票才行。
除了糧油票外,還有豬、牛、羊肉票、雞鴨魚肉票、雞鴨蛋票,糖類票,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等。
1962年上海市春節(jié)票
吃飽飯都不易的年代,更加不要說有什么零嘴了。
那個時候,有些孩子會佯裝胃不舒服開酵母片當零食吃,結(jié)果反倒越吃越餓。為了吃到驅(qū)蟲藥“寶塔糖”,有孩子經(jīng)常裝肚子里有蛔蟲喊肚子疼。
還有網(wǎng)友回憶,領居家一位身體不太好的阿姨,每次開完中藥,都會先把其中的紅棗、麥冬、甘草等幾位帶一點甜味的中藥挑出來,給小孩解解饞。
廣東省收藏家協(xié)會理事林仕榮收藏了很多超小面額的票證,比如河南省鎮(zhèn)平縣1965年發(fā)行的5分5厘油票(約為0.055兩)。
5分5厘油到底有多少,林仕榮很形象地說:“就是拿一根筷子蘸到油桶里,再拿出來放到碗里,滴上幾滴,就有5分5厘了。”
面對每天少得可憐的用油,人們用眼藥水瓶來裝油用油,每頓飯的“用油”就是擠上幾滴。
每家每戶都會拼命從牙縫里省下一些熟食票和流動糧票,以備急需。就連親戚朋友之間包紅包,除了錢還要包上幾斤糧票,才是最體面的。
因為單張糧票所能領取的物質(zhì)實在太過匱乏,糧票成為了作假偽造的重災區(qū)。為此,國家對糧油票證也采取了一定的防偽措施和辦法,如使用專用糧票紙、水印暗記、熒光暗記、圖案文字暗記等。
同時,很多人暗中用糧票換茶油、換布票等。雖然不合法,但仍有人偷偷做這樣的買賣,其中“用糧票換雞蛋”的地下生意相當常見。
最近正在熱播的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的電視劇《大江大河》中就再現(xiàn)了這一幕:楊巡用糧票換了面粉,做成饅頭和鄉(xiāng)里人換雞蛋,再進城高價用雞蛋換城里人的糧票。
穿
布票被譽為“糧票的姊妹花”,年發(fā)放量多少不一,多時每年每人一丈二尺,少時每年每人僅五尺左右。
由于受布票制約,城鄉(xiāng)居民普遍過著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”的節(jié)儉生活。
尤其是家里子女多的家庭,經(jīng)常是一套衣服老大穿幾年再給老二穿,一直向下傳,連女孩子當時也穿男孩子的衣服。磨破了就打上補丁,變短了就接上一截。
布票精確到了一厘,彌足珍貴。那會兒,就連尼龍布做的尿素袋子也是奢侈品,很多人想方設法弄來做衣服和被子。
除了各種布票外,細分下來還有化纖票、棉花票、汗衫票、背心票、布鞋票、棉胎票等等。
用
日常生活所需的票證就更加多了,五花八門涉及方方面面。
手帕、肥皂、手紙、洗衣粉、火柴、抹布、煤油,煤……幾乎什么都要用票。
20世紀50年代后, “三轉(zhuǎn)一響”是開啟一對新人生活的大件“奢侈品”。
“三轉(zhuǎn)一響”即自行車、手表、縫紉機與收音機,手表要“上海”牌,縫紉機要“蜜蜂”牌、“蝴蝶”牌,自行車要“飛鴿”牌、“永久”牌、或者“鳳凰”牌。每一“大件”的票都相當緊俏,特別是自行車。
哪家的女兒要是能嫁到這樣的人家去,周圍的人都會羨慕不已。于是很多小伙為了娶到心儀的姑娘,削尖了腦袋都要想辦法湊齊全套。
還有些票證,在現(xiàn)在的人們眼里會感到很“奇葩”。比如肥豬準宰證、給農(nóng)田施肥所需的挑糞票、就連婦女每月所需的衛(wèi)生用品也要憑票領取。
為了考核勞動好壞,當時還有一種票叫“覺悟票”。
分別印有紅、綠兩種票色。對勞動好、踏實、干勁大的人,發(fā)紅票。對勞動差、沒干勁、不能按時上下工的人,發(fā)綠票。
由于當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票證,票證也就成了命根子。領到票證的人們要小心翼翼地收藏好,萬一不小心遺失或被偷,那就意味著全家一年都吃不上肉,穿不上新衣服。
很多年輕人根本這種無法想象買布要布票、買糧食要糧票、買自行車要自行車票的生活。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每個家庭必須掰著指頭算計著生活。
據(jù)解放日報報道,20世紀80年代初,一位中央領導人曾對商業(yè)部負責人說:“你們商業(yè)部什么時候取消布票?什么時候取消糧票?如果兩票取消了,將會震動世界。”
幸運的是,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國家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讓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(zhuǎn)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城鄉(xiāng)居民生活物資日益充足,票證逐步退出歷史舞臺。
1993年,我國決定在全國范圍內(nèi)取消糧票和油票,也標志著票證時代的徹底終結(jié)。與老百姓相依為命幾十年的小紙片兒終于壽終正寢,中國也從此擺脫和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資匱乏時代。
當時的地方報紙報道
據(jù)大河網(wǎng)今日報道,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(cè)的國家博物館,正在舉行“偉大的變革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”。
在“壯美篇章展區(qū)”,各種老票據(jù)的展柜前圍滿了參觀者。展柜中,有豬肉票、自行車票、布票等,這些老票據(jù)勾起了參觀者的回憶。大家都覺得仿佛登上了時光機,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盡在眼前。
“那時候,每到月底都盼著發(fā)糧票。”來自河南洛陽70歲的宋奶奶說,那時候都想象不到,現(xiàn)在的日子能過得這么好。
人民日報評論稱:“從糧票、布票承載一個家庭的苦辣酸甜,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琳瑯滿目的展品、“雙十一”18.82億件快遞,向著“幼有所育、學有所教、勞有所得、病有所醫(yī)、老有所養(yǎng)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”的夢想,人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改革開放的果實。”
票證經(jīng)濟,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無奈之舉。但五花八門的票證,成為我國計劃經(jīng)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(jīng)濟轉(zhuǎn)變的歷史見證,發(fā)揮著歷史的特定作用。
僅從這一個小小的角度,我們足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民生巨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