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去妹妹所居住的城市公干,因為有一件東西要帶給妹妹,所以就打電話告訴了她,讓她來會場拿。
電話那頭,我聽到媽媽說:你姐姐要來嗎?
我們開完會,在酒店吃午餐的時候,妹妹說她到了,讓我出來一下。我出門,外面下著小雨,我一路跑到停車場,遠遠地看見媽媽在車里探出頭來,喊我。我們娘仨在車里坐著聊了一會,媽媽急著說:我剛剛蒸的窩頭,給你拿來了。我一摸,呀,還熱乎乎的呢!
媽媽一定是因為我愛吃,今天又能見到我,才特意蒸的!
這是媽媽用雜糧蒸的窩窩頭,里面沒有一點白面,也沒有通常所用的地瓜面,里面的材料,就是用我們平日里買給她的雜糧:紅豆、黑豆、薏米、菱角等,媽媽把它們磨成粉,蒸成窩窩!
這一次媽媽給我蒸的窩窩,還特意加了時令野菜:莧菜,我們老家叫銀銀菜。加了一點鹽,一點花椒面。
媽媽蒸的窩窩頭,因為是農(nóng)村最樸素的做法,所以樣子和顏色,顯然不如飯店里賣的好看,因為沒加糖等調(diào)料,可能味道也不似飯店里的那樣好吃。初入口時,甚至有一點澀滯!
然而,我卻極喜歡這個樣子和味道。媽媽匆匆而就、未加雕琢的窩窩頭,讓我想起了我和媽媽在一起的那些忙碌的歲月!
每當夏收和秋收時,農(nóng)村是最忙碌的。七八畝地,滿院的雞鴨鵝,還有圈里的豬,以及我和我的妹妹們,都是媽媽需要照管的。忙的沒有任何空閑,做飯哪會精雕細琢?一口大鍋,一個大篦子,從院外抱來一抱柴火,和點面,捏個窩窩頭,或者用發(fā)好的面,貼個“門掛子”(魯南地區(qū)一種食品),就有了好幾天的主食。
那時候,在上面捏窩窩或者帖“門掛子”的是媽媽,而去抱柴火、燒火的是我。到今天,我還記得媽媽教我燒火時說的一句話:人心要實,火心要虛。所以我很小就會按照媽媽說的樣子,燒的一手好火。而我的心,也如了媽媽的心愿:實心眼。長大后,雖然因為別人的“不實”曾經(jīng)吃虧上當,但從不后悔。
幾年前,媽媽的左手被收割機慣性轉(zhuǎn)動的利刃所傷,失去了三個手指,另外的兩個手指雖然接上了,但功能已經(jīng)失去了大半——這相當于,媽媽失去了一只手!
媽媽陷入了深深地痛苦,除了傷口本身的痛,還有對未來生活的擔憂——對于一個常年勞作的人,不健全的雙手是多么大的桎梏和痛苦!
尤其是我媽媽的手,那原來是一雙多么靈巧的手啊。年輕時是編葦席的好手,平日里裁剪、縫衣服、做鞋等手藝,都是周圍人效仿學(xué)習的對象,媽媽還自學(xué)成才,給鄰居們免費理發(fā)......
即便到了后來,不用編席也不用做衣服的時候,媽媽也會經(jīng)常做一些小提籃,小框子等,其做工精良,絕不亞于商店里的商品。 媽媽給她的每個女兒女婿,外孫、外孫女都做了棉襖、坎肩,知道現(xiàn)在屋子里有暖氣,所以做的很輕便,讓我們在居家時穿,不冷也不臃腫。
媽媽的手,做飯時最巧。
小時候農(nóng)村里沒有什么好吃的,我們吃厭了每天的饅頭,爸爸又不舍得用麥子換燒餅什么的,媽媽就變著花樣給我們做飯。同樣的白面,媽媽會做成門掛子、榆錢窩頭、槐花窩頭、鍋貼、手搟面、水餃......等等,讓白面各種變身,給我們幾個饞貓解饞!
就算是烙煎餅,媽媽也會在面糊里加上芝麻、大豆、鹽、花生米等,讓那普通的煎餅,變得好吃起來。
窩窩其實是不常吃的。但是到了有花有野菜的季節(jié),媽媽總是忍不住想讓我們嘗嘗鮮。有時候我嫌麻煩,媽媽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:給自己孩子做飯吃還嫌麻煩,那肯定不是一個好媽媽。這句話在我的人生中,產(chǎn)生了很大的影響。在女兒上小學(xué)和中學(xué)的期間,我學(xué)著媽媽的樣子,每天凌晨起床,按照營養(yǎng)搭配,精工細作,給女兒準備可口的早餐。
除了做飯,媽媽還將之前所有的活計全部練習適應(yīng)過來,仿佛她的手從不殘缺,就像她做的飯,縫制的衣服,編好的提籃一樣! 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一個母親所有的細致,都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。來自母親的、有內(nèi)涵有情感的食品,會越嚼越香,口齒芬芳!
今天媽媽做的窩窩頭,除了回憶的甜美溫馨,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。媽媽現(xiàn)在所做的窩頭,乃至更多的活計,都是她的手,劫后的涅槃,是一個花甲老人自強自立的不息精神,是媽媽對美好生活追求強有力的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