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肝移植、腎移植,人們對心臟移植頗為陌生,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,部分人對“換心”會產(chǎn)生恐懼心理。多年來,坊間關于“換心人”的神秘傳說也層出不窮。去年3月26日,在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一醫(yī)院心胸外科舉辦的第一屆“心臟移植病友會”上,記者看到了11位“換心人”,他們向記者講述了自己“換心”后的變化。
變身“學霸”,判若兩人
病友會上,17歲的小翔(化名)是現(xiàn)場年紀最小的“換心人”,5歲那年,小翔因頻繁胸悶查出肥厚性心肌。ê髞恚S著病情的進展發(fā)展成了擴張性心肌病,心臟移植患者中最為多見的一種疾病)。“正常情況下,人的心臟是會舒張、收縮的,而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較差。隨著病情的進展,他們的心臟會像吹氣球一樣,越吹越大,以至于出現(xiàn)心力衰竭,而當心臟大到一定程度,超出心臟負荷時,就會停止工作。”浙大一院心臟病區(qū)主任馬量說。
2015年9月,14歲的小翔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。術后,小翔休學一年,但這一年小翔發(fā)生了巨變。在家人眼中,他變得乖巧、懂事,不再暴躁、任性。更讓家人意外的是,休學一年,再次走進校園時,小翔變成了“學霸”,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。“手術前,我的成績在班里算是中下游。”小翔說,中考那年,他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上了當?shù)匾凰攸c高中。
45歲的徐先生(化名)是現(xiàn)場唯一一位接受心腎聯(lián)合移植的患者,他是在查出尿毒癥兩年后,患上擴張性心肌病的。“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,每一次呼吸都很困難,晚上只能坐著睡,根本躺不下去。”徐先生說。
2011年8月31日,徐先生39歲,這一天,他浴火重生。徐先生說,以前,他每天就是混日子,過一天算一天,從沒想過自己要干什么,生活完全沒有目標,還抽煙、喝酒、熬夜,壞毛病一大堆。移植后,他意識到生命可以很短,短到你做不完一件事;生命也可以很長,長到你每天有忙不完的事,而活著就應該好好活。
“換心人”為什么性格大變?
談及“換心”,不少人會立即聯(lián)想到相關的影視作品,如由西恩·潘主演的電影《21克》,介紹了一個通過心臟移植手術重獲新生,然而痊愈后的他卻變成了另一個人,擁有了心臟捐獻者的記憶和性格。
據(jù)《英國每日郵報》報道,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·希瓦茲經(jīng)過20多年調(diào)查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“思考和記憶功能”,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、“繼承”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,就有1人會出現(xiàn)性格改變現(xiàn)象。
然而,北京武警總醫(yī)院心外科原主任王奇說,這是由手術本身的技術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認知決定的。心臟移植時,患者的心臟會出現(xiàn)停止狀態(tài),在心臟復蘇的過程中,心臟內(nèi)部會進入氣泡,從而產(chǎn)生器質(zhì)性改變。身體上的器質(zhì)病變,使得他們在認知方面出現(xiàn)了障礙,也導致性格出現(xiàn)輕微變化。王主任說,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(xiàn)類似的病例較多,進入21世紀后,隨著心外科心臟移植技術水平的提高,醫(yī)學界類似的例子反而少了。
馬量主任也認為,影視作品里的劇情,更多的是藝術加工,目前,還沒有足夠的證據(jù)證明。在他看來,“換心人”的性格改變,更多的還是患者自身精神層面的改變。對大部分人而言,心臟移植是個大手術,就像經(jīng)歷了生死考驗一樣。生活中,經(jīng)歷過生死者,性情多少都會發(fā)生改變。另一方面,從醫(yī)學的角度講,隨著心功能的好轉,其機體的各個機能都會有所改善,不再容易疲勞,自然顯得更上進了。
小翔也認可馬主任的觀點,他說,移植前,他每堂課坐二三十分鐘就會難受,以至于他會聽不進老師講的內(nèi)容,成績自然不好。術后,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,每堂課他都能順利地聽完。體育課上,他也開始和同學們一起跑步,一起運動。
馬主任還表示,心臟并不像大腦那樣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記憶功能,人的性格、生活習慣、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信息并不是記憶在心臟里,而是記憶在大腦中。由于心臟中并沒有記憶相關的信息,所以,供體無法通過心臟把信息直接“遺傳”給受體。另外,分子生物學告訴我們,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之中,心臟無法直接合成DNA,心臟并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遺傳功能,那么,供體的信息也無法通過心臟直接遺傳給受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