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診的腫瘤患者,常常會對“腫瘤大小”產生不少疑問,很多時候還會將腫瘤尺寸和腫瘤分期聯系起來,對自己的病情憂心忡忡,唯恐分期“過晚”,影響療效。
確實,在臨床上,醫(yī)生也是根據腫瘤的分期分型對癥施治,如果腫瘤分期不一樣,其最終療效也相差很大,對于同種腫瘤,分期早的腫瘤療效要比分期晚的腫瘤療效好得多。
那么腫瘤“分期”到底是怎么回事?腫瘤“大”是不是就意味著“晚期”?本期專題我們就來揭曉關于腫瘤“大小”的秘密。
惡性腫瘤的產生,源于自身細胞的“叛變”和不受控制的增殖。“脫韁”的癌細胞增殖、匯聚、長大,最終形成“叛變者”的“大本營”———腫塊。這也是腫瘤之所以稱為“腫”的原因。從單一的“叛變者”產生,到“大本營”的形成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。
腫瘤分期需多因素綜合
臨床上有很多種腫瘤分期方法,例如常用的腫瘤TNM分期系統(tǒng),就兼顧了癌細胞“大本營”多重屬性———它也是目前國際上最通用的腫瘤分期系統(tǒng)。這套系統(tǒng)綜合了腫瘤原發(fā)灶的情況 (“大本營”的規(guī)模)、淋巴結侵犯情況 (對其他人體組織的“侵略”情況) 以及是否發(fā)生遠處轉移 (有無在其他部位“安營扎寨”) 三方面因素,來對腫瘤進行分期判斷。
腫瘤的TNM分期
TNM分期系統(tǒng)用T/N/M三個字母和幾個數字來表示腫瘤的分期:
字母T:表示腫瘤原發(fā)灶的情況,根據“大本營”從小到大的變化和對周圍組織影響范圍的增加,依次用T1-T4來表示;
字母N:指區(qū)域淋巴結侵犯情況,如果“叛變者”尚且“安分守己”,沒有“侵略”周圍淋巴結,則表示為N0,隨著對淋巴結的“侵略”程度增加,分別用N1-N3來表示;
字母M:指遠處轉移情況,如果癌細胞只有一個“大本營”,用M0表示,如果在初始“大本營”外,“叛變者”又跑到其他臟器開辟“新戰(zhàn)場”,則用M1來表示。
在這個分期系統(tǒng)中,當T/N/M三方面因素確定之后,就可以對“叛變者”聚集的“大本營”進行相應的分期,如I期、II期、III期、IV期等。I期、II期即為我們常說的早期,就相當于“叛變者”的勢力尚且可控;而III期、IV期就意味著腫瘤已經發(fā)展到了中晚期,“叛變者”已經在人體多處扎下“城寨”,此時病情已不容樂觀。
通常情況下,對于同一種腫瘤而言,如果沒有“侵略”其他臟器、沒有在其他臟器“安營扎寨”,那么腫塊的體積越大、浸潤周圍臟器越多,其分期就越晚。以乳腺癌為例,如果病灶直徑不超過2厘米、區(qū)域淋巴結無轉移,且沒有遠處轉移,則可確定為I期乳腺癌 (T1N0M0),對于這種早期的乳腺癌如果及時施治,其5年生存率可達94%。但如果腫瘤體積“長大”,病灶直徑超過5厘米,即便區(qū)域淋巴結無轉移、無遠端轉移,其分期也將“升級”為II期 (T2N0M0),其5年生存率也相應降至85%。
但是一旦腫瘤在其他地方“安營扎寨”,無論原始“大本營”規(guī)模有多小,都可以確定為晚期。例如部分腎細胞患者即便原發(fā)病灶不到1厘米,然而在肺部或腦等部位有一個轉移灶,仍應被確定為IV期腎癌 (T1N0M1),此時的治療就只能是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為主。相比之下,直徑大于7厘米、淋巴結無轉移、無遠端轉移,但腫瘤局限于腎臟的患者,可確定為II期腎癌 (T2N0M0),其5年生存率可達80%以上。
腫瘤“良惡”取決于“叛變者”本性
癌細胞“大本營”的分期和癌細胞良惡性的判斷,將為醫(yī)生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。如上文所言,癌細胞“大本營”規(guī)模的大小與最終分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;同樣,“大本營”的規(guī)模也并非判斷腫瘤良惡的標準。
在臨床上不乏“個頭大”的良性腫瘤,例如一些軟組織腫瘤的尺寸往往很大,甚至直徑達到數十厘米,重量也以數十斤計,最終診斷卻是良性的腫瘤,而一些“個頭小”的微小癌反而由于病理特征而具有高度惡性,這樣的差異源于癌細胞本身的特性。就像有的“叛變者”,本身的侵略性很強,其數量雖少,“大本營”規(guī)模雖小,但是會四處“安營扎寨”,嚴重破壞人體組織并導致惡病質,往往這些“叛變者”都會被歸為“惡性”;而另一些“叛變者”,由于自身“性情”相對“溫順”,安于在一個“大本營”生長,而不會去“侵略”其他臟器,故而除了規(guī)模變大對人體器官造成壓迫或阻塞外,一般對人體的影響較小,這類“叛變者”往往會被歸為“良性”或者“交界性”。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腫瘤發(fā)展速度特別快、嚴重影響人體健康,而另一些腫瘤卻截然相反的原因。
根據癌細胞“大本營”的規(guī)模以及對其他臟器的侵犯情況分析,可以對腫瘤的分期和癌細胞的良惡進行初步的判斷。但是,如何才能確認“叛變者”的“性情”,準確判斷其“良惡”呢?
在臨床上,精確判斷腫瘤良惡性以及腫瘤分型,通常是由病理醫(yī)生根據腫瘤組織來確定的。病理診斷也被稱為腫瘤良惡診斷的“金標準”。通過術前的穿刺檢查或者通過手術后切除的腫塊標本,結合一些免疫組化指標分析來判斷其良惡,并對“叛變者”的身份進行鑒別,進而評判癌細胞“大本營”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威脅,為后續(xù)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精確依據。
綜上所述,腫瘤的分期和良惡性需要參考多個指標,進行綜合判定,并不是依據單純的“大小”給出結論。對于腫瘤患者來說,看到檢查報告單上的“尺寸”,切莫“自行分期”妄下結論,應當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咨詢專科醫(yī)生并及時施治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,對后續(xù)的治療造成影響。
(作者 郭小毛 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(yī)院院長、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(yī)院院長,主任醫(yī)師、教授、博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