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兩部清宮戲《延禧攻略》、《如懿傳》熱播,掀起了全民對清朝文化的熱議。從清宮流行的服飾、發(fā)飾、唇妝到兩部劇角色對比PK再到乾隆、嬪妃演員古畫對標,網友算是足足過了一把癮。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清代宮廷畫的歷史,以及是當時清宮里唯一的洋人畫家--郎世寧。
自從有了宮廷,就有了為宮廷服務的宮廷繪畫,它是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清宮繪畫是北宋宣和以后的又一繁盛期,畫風獨特而鮮明,作為一個獨立的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同時,清代宮廷繪畫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。然而,清宮廷畫家很特殊,成分復雜,有漢族畫家、旗人畫家、傳教士畫家等。
清代宮廷繪畫機構演變
《乾隆皇帝朝服像》軸,清乾隆,絹本,設色,縱271cm,橫142cm。圖片來源:故宮博物院
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后,仿照前代,也在宮廷延納畫家進行繪畫創(chuàng)作。順治(1644~1661)、康熙(1662~1722)時只有畫家供奉內廷,繪畫事宜由內務府管理。雍正(1723~1735)時,內務府下設有畫作,至乾隆(1736~1795)時,內務府中設有如意館、畫院處等機構,廣置繪畫、畫樣設計、雕刻等多方面的人才,成為綜合性的宮廷藝術創(chuàng)作場所。對宮廷畫家的管理制度已漸趨完善、嚴密。作為宮廷畫家,須有朝臣、地方官薦舉,或通過獻畫自薦,并經考核方能進宮供職。初為試用期,待正式供職后,根椐畫家畫藝的高下,作畫是否勤勉,對他們的待遇分為3等月薪:1等銀11兩,2等銀9兩,3等銀7兩。畫家作畫必須先畫出草圖,經皇帝過目審閱同意后,方能正式落墨;對畫家的獎懲也有一定的制度。
清宮廷繪畫分為3個發(fā)展時期:順治、康熙朝為初創(chuàng)階段;雍正、乾隆朝為鼎盛階段;嘉慶朝以后為衰落階段。其盛衰與清代國力的消長相一致。
宮廷繪畫大致可分為紀實繪畫、裝飾繪畫、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4類。紀實繪畫包括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、皇帝日常生活的圖景和記錄當時重大事件的畫幅如《康熙皇帝朝服像》《康熙南巡圖》《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》、《雍正皇帝臨雍圖》、《乾隆皇帝歲朝圖》、《乾隆孝賢皇后朝服像》、《道光皇帝行樂圖》等均為代表作。裝飾繪畫包括大量粘貼于宮殿墻壁和案頭觀賞的山水、花鳥畫。歷史題材繪畫創(chuàng)作不多。宗教繪畫,佛道題材均有其中一部分受西藏嘛教藝術的影響,頗具特色。帝后肖像畫上作者不署名款,其余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,須用工楷字體書寫,畫家姓名前必冠以“臣”字,如“臣丁觀鵬奉恭繪”、“臣郎世寧恭畫”。紀實繪畫中人物肖像、服飾、武備、儀仗、陣式、舟車等的描繪具體寫實,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。部分山水、花鳥畫往往描繪塞外景物,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。歐洲傳教士畫家?guī)淼奈鞣嚼L畫技法,中西合璧的畫風,在傳統(tǒng)畫風之外,別具風格。清代宮廷繪畫作品與過去各代畫院繪畫作品一樣,宮廷富貴氣息濃厚,用筆細密繁瑣,色彩浮華艷麗,格式嚴整少有變化,這些均是它的弱點。
《孝賢純皇后朝服像》軸,清乾隆,絹本,設色,縱194.8cm,橫116.2cm。圖片來源:故宮博物院
乾隆元年,檔案記載中出現了“畫院處”與“如意館”,承辦宮廷繪畫活計的職能開始由畫作向畫院處轉移。經過不斷的發(fā)展,繪畫處逐漸從畫作的系統(tǒng)中脫離出來,并在其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的管理機構——畫院處,由它系統(tǒng)而有效地管理著各繪畫處。
在畫院處的統(tǒng)一管理下,此時期的繪畫處與以前畫作管理下的繪畫處相比,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主要體現在:
第一,畫院處管理下的繪畫處在數量上比雍正時期要多。除雍正時期已有的芰荷香繪畫處外,還新增了咸安宮、啟祥宮、南薰殿、化日舒長、春雨舒和、深柳讀書處等繪畫處。
第二,職業(yè)畫家也增多。如芰荷香繪畫處有周鯤、金昆、張雨森等人:咸安宮繪畫處有金階、戴洪、盧湛、余省、余樨、馬圖、陳基、王方岳等人。
第三,此時期威安宮繪畫處取代了雍正時期慈寧宮繪畫處的地位。
乾隆二十年以后,畫院處人員減少、規(guī)模變小、職能縮小,地位已今非普比。此時的如意館剛好相反,如意館逐漸擔負起宮廷繪畫活計的承辦與管理,成為有實無名的宮廷繪畫機構。如意館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首先,如意館的繪畫職能在增強。其次,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,建制不斷擴大。這一階段隸屬如意館的宮廷畫家多為漢族畫家,另有五名傳教士畫家。他們擅長山水、人物、樓閣、花卉、蟲魚、鳥獸等,并參酌中西,成為承辦宮廷繪畫活計的核心力量。
三朝宮廷畫師郎世寧
郎世寧。《如懿傳》截圖
意大利人郎世寧,原名朱塞佩•伽斯底里奧內(Giuseppe Castiglione,1688—1766),1715年以天主教修道士身份來中國傳教,受到康熙皇帝禮遇,入宮成為宮廷畫家,歷經康、雍、乾三朝,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,并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,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。郎世寧在康熙時的繪畫,雖無檔案記錄可查,但從雍正元年開始,直到乾隆31年,幾乎每年都有郎世寧繪畫活動的詳細記錄。郎世寧的作品,有中國水墨畫,也有油畫、水彩畫和琺瑯畫,其畫風亦中亦西中西合璧,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宮廷畫風格。為迎合各個皇帝的喜好,郎世寧一直在調整自己的畫技。康熙不喜歡油畫,更無法接受西畫中的透視法。為此,郎世寧學習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高難技巧,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,也不能修改潤飾,筆法稍有躊躇,便前功盡棄。
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,郎世寧用他的畫筆記錄了很多重要人物和事件,如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歸順的少數民族頭領等。郎世寧更將乾隆一生的大事,諸如戰(zhàn)爭、狩獵、宴會等場面盡皆入畫,最好的作品之一《哈薩克貢馬圖》,畫面生動逼真,揮灑自如。郎世寧還奉命繪制過一幅著名的帝后與11名妃嬪在一起的圖像《心寫治平》。據說乾隆也只看過該畫三次,然后將畫封存,降旨說如有人偷看該畫,必凌遲處死。
雖然郎世寧的繪畫并不能代表那時歐洲繪畫的最高水平,但他融中國工筆繪法和西洋畫三維要領為一體,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風。文獻記載,郎世寧的畫法被稱作“線畫法”,代表了當時宮廷的主流畫派。郎世寧將自己摸索成功的新體畫,傳授給傳教士畫家王臻誠、艾啟蒙等人,同時將歐洲油畫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中國畫師,為清朝宮廷培養(yǎng)了眾多兼通中西畫藝又各有專長的宮廷畫家。郎世寧在中國度過了51年時光,直至1766年去世。由于大半生都在中國生活,郎世寧的作品內容也幾乎都是中國的人和事。
清代宮廷畫市場概況
《康熙南巡圖》。圖片來源:故宮博物院
在了解了當時清朝宮廷畫的發(fā)展演變之后,如今在拍賣市場上,宮廷畫又有著怎樣的市場行情呢?
早在2008年的北京中嘉秋拍,清宮廷御用洋畫家郎世寧宮廷紀實圖《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》就拍出1億5840萬的天價,2015年郎世寧的宮廷人物畫《純惠貴妃朝服像》以1億3740萬高價驚艷全場,2016年郎世寧的宮廷神駿圖《八駿圖》以1億1741萬艷壓群芳,2017年,王原祁的作品《仿黃子久淺絳山水》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中,以高于最高估價10倍的4847.5萬港元成交價奪得成為“中國古代書畫”專場價格之最。在去年的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中,郎世寧與 金廷標合作的《火雞圖》以咨詢價形式上拍,4500萬元起拍,6200萬元落槌,加傭金7130萬元成交。宮廷畫在拍場上逐漸贏得耀眼光芒締造了市場需求。
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,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價格多則過億元,少則數十萬元。價格之所以相差如此之大,與畫家當時在政治和繪畫上的影響密不可分,同時與作品本身的水平和市場變化也有一定的關系。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,代表著當時帝王文化的品位與審美取向,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、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