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從21日至22日在漢召開的“2017橋梁發(fā)展論壇”上獲悉,目前我省在建長江大橋達到12座,創(chuàng)歷史之最。
建國以來,我省跨江大橋已經(jīng)多達36座,其中包括眼下在建12座。他們是:宜昌白洋長江大橋、伍家崗長江大橋、秭歸香溪長江大橋、公安長江大橋、石首長江大橋、赤壁長江大橋、嘉魚長江大橋、黃石棋盤洲長江大橋、武穴長江大橋、武漢青山長江大橋、沌口長江大橋、楊泗港長江大橋。
中交二航局、中鐵大橋局、武橋重工集團、中交二公院、武漢一冶鋼構(gòu)、武漢市政建設集團、武船重工集團等企業(yè),帶動武漢建橋產(chǎn)業(yè)形成完整的產(chǎn)業(yè)鏈。中交二航局董事長王世峰在論壇上透露,該企業(yè)今年產(chǎn)值有望突破五百億元。截至目前,二航局已在世界建造了300多座有影響的跨江、跨海、跨高山峽谷的特大橋,此間還曾創(chuàng)造出同時建造8座長江大橋的驕人戰(zhàn)績。
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說,隨著建橋數(shù)量及施工地理條件難度增加,工程管理難度同步增大,應該始終把質(zhì)量安全放在第一位。省交投、中交二航局等多家企業(yè)負責人表示,將座座橋梁建成百年工程。
“2017橋梁發(fā)展論壇”由《橋梁》雜志社主辦,中交二航局、中交二公院協(xié)辦。論壇圍繞“橋梁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”,橋梁新材料應用、橋梁施工信息化與智能化等展開探討交流。
相關閱讀:這個武漢“建橋天團”,在長江上建了200座橋!
長江網(wǎng)10月14日訊(長江日報 記者韓瑋)10月15日,武漢長江大橋迎來通車60周年。60年前,萬里長江第一橋,舉全國之力;60年后,在武漢的一家建橋企業(yè),高峰時同時開建10余座跨江大橋。目前僅在長江上已建成和在建的橋梁就接近200座,驚濤駭浪之上,不斷刷新中國和世界紀錄。
60年來不變的是“好好建橋,建好橋”
9月30日,中鐵大橋局承建的世界上最寬大橋武漢青山長江大橋架設首梁,每片T梁腹板位置都張貼有一張醒目的二維碼“身份證”。手機一掃,梁號、梁長、預埋鋼板、澆筑時間和人員等詳細信息一目了然,二維碼信息同時作為竣工資料移交給業(yè)主,日后若出現(xiàn)任何問題,有證可查可追溯。
目前正在建設的蒙華鐵路公安長江大橋、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都已廣泛運用二維碼“身份證”,對質(zhì)量終身負責。
本月,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滬通長江大橋天生港專用航道橋鋼拱即將合龍。鉚工王家定和他的團隊為實現(xiàn)鋼桁梁精準拼接,將半數(shù)螺栓孔打入沖釘,全部精準對位后,用高強螺栓栓接另一半孔眼,再將先前打入的沖釘退出,換以螺栓鉚合。連接點的角度不同,鉚工需不斷變換姿勢,掄著大錘一遍遍敲打,將一根根沖釘精準嵌入螺栓孔內(nèi)。
時光倒回61年前的10月,武漢長江大橋鉚釘鉚合鋼梁將近一孔時,檢查人員發(fā)現(xiàn)鉚釘與孔眼之間存在最大2毫米縫隙,出現(xiàn)松動,鋼梁拼接和鉚合作業(yè)當即停工,直至1個月后新的鉚釘完全填滿眼孔,誤差小于0.4毫米,拼裝工作才重啟。先期已鉚合的1萬多個不合格鉚釘全部棄用。
已85歲高齡的中鐵大橋局原副總工程師劉長元回憶,當年對大橋鉚釘?shù)氖┕ぞ纫蠓浅8撸葘_釘打入孔眼定位,再將燒到1000多度的鉚釘趁熱鉚接。“鉚工打掉一個沖釘,鉚一個鉚釘,鉚合后,檢查人員拿著小錘敲一敲,就知道是否達標,不行就鏟掉重鉚,最后的誤差只有零點幾毫米。”
“能經(jīng)得起時間檢驗的工程才是好工程,武漢長江大橋60年還堅固如初,可以說經(jīng)受住了檢驗。橋位、橋跨、橋式、建筑美學、功能布局都非常合理完美,堪稱至尊經(jīng)典。”近日,記者采訪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徐恭義,作為現(xiàn)代大跨懸索橋的領軍人物,他對“爺爺輩”的武漢長江大橋贊不絕口。
劉長元從長江漢陽岸36樓的家中推開窗戶,武漢長江大橋清晰可見。他指著遠處的橋墩對記者說,“我天天都能看到大橋,還能看到自己當年負責建設的7號墩和8號墩,當年用蘇聯(lián)專家西林提出的管柱鉆孔法施工的第一個橋墩就是8號墩。”語氣中透著自豪。
六十年來,歷經(jīng)風雨滄桑的大橋,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,承受了77次意外碰撞事故的考驗。今年武漢長江大橋的一份“體檢報告”顯示:2.4萬多噸的鋼梁無彎曲變形,八個橋墩表面無一裂紋,一百多萬顆鉚釘無一松動,全橋無變位下沉。經(jīng)專家鑒定,壽命可達百年以上。
徐恭義表示,60年來,中國的橋梁事業(yè)變的是技術(shù)工藝和裝備,不變的是“好好建橋,建好橋”。
武漢長江大橋。長江日報資料圖
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播下了創(chuàng)新的種子
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、懸索橋、拱橋中,中國橋梁均超過“半壁江山”
9月30日上午,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長150米、重達3040噸的鋼桁梁被穩(wěn)穩(wěn)放在大橋墩頂,標志首孔鋼梁架設成功,架橋“神器”是中鐵大橋局自主研發(fā)的“天一號”運架梁一體船,可一次性吊起600頭成年大象。
在建中的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 網(wǎng)絡圖
60年前,武漢長江大橋所用的吊機是外國的,鋼材是蘇聯(lián)進口的。
90年代初,劉長元曾受邀赴日本參觀本州至四國的聯(lián)絡橋,“當時看了確實震撼,一條線上有很多座橋,其中一座規(guī)模很大,當時,他們已經(jīng)用上2000至3000噸的浮吊,鋼梁分成幾段就吊上去了。”不過,劉長元當時就篤定,有了武漢長江大橋這座現(xiàn)代橋梁的開端,中國自己也能制造這樣的裝備,建造這樣的大橋。
如今大橋局自主研發(fā)的“天一號”3000噸運架一體船、“小天鵝號”2500噸運架一體船在超級工程——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上大顯身手;“大橋海鷗號”起重船能在世界風口海域,將1000多噸重的鋼桁梁穩(wěn)穩(wěn)放上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墩頂。
一座座跨江跨海的大跨長橋如長虹臥波,而裝配式施工早已實現(xiàn):箱梁在工廠內(nèi)制造,墩身、承臺在岸上預制,再由架橋“神器”現(xiàn)場拼裝。劉長元感嘆,如今我們有了中國鋼,有了自己的裝備,計算機也有了大發(fā)展。“過去建武漢長江大橋時,要算一個桿件的受力,只能用手搖計算機不停地算,得算一周。”如今在長江上能建這么多連續(xù)梁橋、懸索橋和斜拉橋,在深山峽谷建起這么多拱橋,得益于我們的自主創(chuàng)新和技術(shù)進步。
中鐵大橋院院長張敏介紹,2003年當年大橋院設計的長江大橋僅1座,現(xiàn)在由該院設計正在施工及做前期研究的達到30座,90%的國內(nèi)橋梁原創(chuàng)技術(shù)出自該院,這些得益于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播下了創(chuàng)新的種子。“如今設計、施工、材料、裝備全橋梁產(chǎn)業(yè)鏈已實現(xiàn)100%國產(chǎn)化。”
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透露,目前,長江上已建在建近200座橋梁,幾乎每一座,大橋局都不同程度參與,而其中七成是以大橋局為主施工。今后5年,長江上還將建造80余座橋梁,F(xiàn)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、懸索橋、拱橋中,中國橋梁均超過“半壁江山”。
如今,中鐵大橋局、中交二航局等“建橋國家隊”,高峰時一年有10余座長江大橋同時開工建設。被譽為“中國懸索橋之父”的橋梁專家楊進也曾感嘆,建萬里長江第一橋時,最高峰時2萬建設者同建一座橋,如今滬通長江大橋最高峰也就一兩千人。
作為楊進的弟子,徐恭義認為,如今中國橋梁建設成就是在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打下的基礎。從過去舉國建一橋,到現(xiàn)在僅武漢一個城市就有3座跨江大橋同時在建,背后凸顯國家實力和強大的需求。“最近這二三十年,中國工程師迎來最好的機遇,橋梁工程的需求和實踐鍛煉了我們,逼著我們?nèi)ミM步?梢哉f,中國人對于各種環(huán)境下的各種橋型都能獨立完成,滿足高速鐵路、高速公路、公鐵兩用等多種功能需求。”
中國標準建設的“中國橋”已矗立在亞非歐
2013年5月3日,武漢長江大橋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當年56歲的武漢長江大橋,也由此成為武漢最年輕的國保文物。
今年10月11日, 62歲的中鐵大橋局海外分公司原副總經(jīng)理周一橋從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堡的一層大廳乘坐電梯到達橋面,站在橋上憑欄吹了吹江風。他在大橋開工的那年出生,因此取名“一橋”。用他的話說,他這次是為他92歲的老父親來看他的“兒子”。
父親周璞是武漢長江大橋主要設計人員之一,承擔基礎工程設計。周一橋說,這些年,他經(jīng)常陪老父在江邊或大橋上散步,父親曾指著8號橋墩對他說:“那是我設計的。”
1948年,周璞從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畢業(yè),1950年,國家籌備修建長江大橋,在北京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。“當時父親正是激情澎湃,想干一番事業(yè),就報名加入事務所,后來又與同班的5名同學一同來到武漢,參與大橋初步設計。”
在周一橋保存的一張略微泛黃的名為“當年同學合影”照片中,6名西裝革履的帥氣小伙整齊站成兩排,照片下方的名字分別是華有恒、周璞、唐寰澄、丁饒、李家咸和趙煜澄。唐寰澄是全橋建筑美術(shù)設計,他設計的橋頭堡美術(shù)方案,被周總理批準為首選;李家咸曾先后參加和擔任大橋鋼梁初步設計及施工設計、大橋正橋部分橋墩基礎施工設計組組長;趙煜澄曾擔任長江大橋施工組織設計小組組長;華有恒參加了武漢大橋鋼梁方案設計及江漢橋混合梁鋼橋設計;丁饒也是大橋初步設計參與者之一。周一橋看著照片感嘆:“如今6人中只有我父親和趙老健在。”
周一橋說,父親雖然很少在他面前談自己的成就和建橋的經(jīng)歷,但父親那一輩人的精神他都看在眼里,“他們都是把大橋看作自己的兒子”。為了熟悉國外的建橋技術(shù),看懂國外的資料,原本就掌握英文的父親還自學了俄、法、德、日等4國語言。
這種精神被一代代傳承。周一橋1989年進入中鐵大橋局海外公司,先后負責技術(shù)管理和海外項目投標,參與了當年中國援建的最大海外項目——緬甸仰光丁茵大橋,2000年中標孟加拉帕克西大橋,深耕10余年后,2014年再次斬獲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,這是目前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承建的最大橋梁工程。他還曾擔任東非第一大橋——坦桑尼亞尼雷爾跨海大橋首任項目經(jīng)理。“過去父親那輩向蘇聯(lián)人請教建橋技術(shù),如今我們已經(jīng)把‘中國橋’建到海外,向外樹立中國標準。”
帕德瑪大橋項目部副經(jīng)理何躍波說,工程監(jiān)理由韓國專家牽頭,美國、荷蘭、法國等多國專家組成。在嚴苛的標準和要求下,中國的團隊讓全球同行認可了建設實力,使中國標準也被采納到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國標中。近三年來,通過實踐多次糾正了國際橋梁設計專家的原有方案。
中交二航局為馬爾代夫建設的首座跨海大橋已進入上部橋墩施工,總工程師張鴻說:“這是世界首座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橋,當?shù)厝私?jīng)常在工程附近沖浪、游泳,時刻關注進展,也真心感謝我們。”
從武漢長江大橋開始,一代代橋梁建設者傳承著不變的“基因”,自力更生、扎實奮進。如今,按中國標準建設的“中國橋”已矗立在亞洲、非洲、歐洲,總部在漢的“建橋國家隊”還在跟蹤中美洲、北美及歐洲的多個項目。